技术时代教育会发生怎样的变革

我们现在正经历一场和工业革命规模相同的革命,有人称之为“信息革命”,也有人叫它“知识革命”。这场革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万物互联,信息互通。

教育,或者说学习,就是信息的流动。在这场革命中,教育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几代人,都已经习惯了从(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离开学校,则大部分人都停止了学习。然而一系列技术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发明,正把教育从学校中转移到家庭、工作场所、学龄前或毕业后教育机构、业务时间中。

然而,过去的经验已经向我们揭示了新技术的要求与公立教育等传统项目之间的深刻不协调。新的技术只能应用于学校核心学术实践的外围,如学校提供计算机实验室、技术课程和校外课程等,但没有重新思考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实践,即使在校外计算机已经成为人工阅读、写作、计算和思考的主要方式。

可以预见的是,新技术能够有机会提升教育的个性化,能让学习者聚焦于他们的自我兴趣。此外,新技术可以随时给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反馈和与他们交流碰撞的空间等等。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跟随合适的节奏,成长成自己想变成的人。

但令人担心的是,此次教育革命可能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由于新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冲突,导致公立教育段时间难以加入新技术的基因。此外,依托于计算机的新技术需要高昂的成本,虽然近年来硬件成本在不断下降,计算机和学生数量的配比也在不断上升,但尽管如此,却依然难以满足实现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即使国家财政也难以负担。

正因如此,新技术不仅在技术层面可能会形成“信息屏障”,有能力有资本的人将垄断信息资源。在硬件层面,也会出现同样的层次划分,无能力负担计算机的家庭将失去竞争力。

阿兰·柯林斯(Allan Collins)在他的新书《 Rethin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中提到,

传统学校体系的美妙承诺之一,是让所有学生拥有常见的学习技术。家庭拥有和使用计算机的不同能力限制了学校公平分配学习机会的能力。

技术的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技术会给教育带来革新。这种革新可能需要过程,但一定会有完满的终点。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的交流信息的方式,这种改变即是信息流动的改变,它具有更强的能力,去教育(将信息传递给)学习者。

1. 即时学习,新技术让信息传递更加即时。

这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学习者对搜索引擎的利用和依赖,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问题,想要学习什么内容来完成某项任务,你都可以找到你想要找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可以很好的利用技术,那么提出一个好问题的的能力要更加重要。即时学习的本质是发现恰当信息的能力。

2. 用户定制,新技术可以满足个人偏好。

由于计算能力的提升、数据的丰富和算法的成熟,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实现个性化教育逐渐成为现实。和成年人一样,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学习别人认为是最好的东西,而想决定哪些对自己有价值,自己决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这将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在学习者成为独立的学习探索者之前,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3. 学习者控制,这与用户定制相对应。

新技术能够让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决定哪些对他们有价值,自己想花多少自己,需要什么帮助,从而更灵活的控制自己的学习。同样的,学习者控制的前提是他已经被教会了如何去规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不然这只会适得其反。

4. 即时反馈,更好的交互及模拟游戏。

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即时反馈,我学会一样东西之后,马上去根据自己的理解应用它,然后马上得到反馈从而得知应用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该如何修正。模拟游戏就是一种即时反馈的交互体现,我能够快速地看到决策结果和进行优化调整。这方面新技术已经比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此外,游戏模拟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更容易带领学习者进入“心流”的状态,这种体验带来了有价值的学习机会,通关所需要的技能的复杂性不容易被察觉,学习者在“不知觉”中掌握了高难度技巧/知识。

5. 引导,提供完成任务所需恰当的帮助。

在一项学习任务中,好的系统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更少的引导下完成任务。但往往由于不同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每个学生所需要引导都不尽相同,新技术可以为系统设计个性化引导,它不会让其他人知道该学生需要额外的帮助,产生比较上的挫败与偏见,也能够节约教师们大量的辅导时间。

6. 反思,让学习者能够回顾和比较。

新技术形成的学习系统,可以通过记录实际表现,对你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反思,还能将其与标准答辩/最佳实践进行比较,让你知道如何才能做的更好。此外,还可以将其与一套评估表现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衡量出自己的进步。这些创造了量化学习者进步程度的可能,运用追踪学习者学习的技术,去不断迭代改进。

在教育革命下,学生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学习,分享知识,而不是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互相竞争获得一个更好的分数上。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让性格各异、爱好迥然的同学统一静静地坐在教师里听老师讲课,记住它们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复现,这摧毁了大部分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的“失败者”不再是“失败者”,革新的教育下,不应该有失败者,只有暂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和感兴趣内容的学生者,没有不会学习和不爱学习的后进生。

技术的困境

随着学校体系的不断演进,其组成部分开始相互依靠,共同作用,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学生人数与学校位置等系统要素的变化并不会改变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安排。复杂系统一旦建立,就很难失去平衡,因此对教学实践进行重新配置的技术会遭到巨大的挑战。

1. 成本与管理,硬件配套与管理的难题。

虽然计算机的成本在不断地下降,学校中计算机和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绝大部分学校依然无法做到 1:1 的配给。而且,许多研究表明,即使在计算机设备和学生的比例为 1:1 的学校,教师在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方面进展依然很缓慢。此外,计算机设备资源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偷窃和损坏阻碍了电脑的广泛使用。

2. 机器的局限,计算机所不能教的东西。

所谓言传身教,老师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知识,还有很多潜移默化的东西是电脑永远无法替代的。好的老师可以在学生怀疑自我的时候加以激励,帮助孩子努力学习以实现目标。他们开发了孩子身上那些家长和孩子本人可能永远也看不到的可能性。他们挑战学习者的固有观念,鼓励学习者发散思维并勇敢行动。

3. 教学和权威,教师所感到挑战的东西。

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多数老师在师范学校并没有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去开发基于新技术的教学系统,和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让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教师获得学生的尊敬,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智慧,部分是因为他们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而当学生可以从计算机中获得所有他们不知道的知识的时候,尤其当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从计算机中获得知识不一样的时候,会给老师的权威带来非常大的挑战。老师需要权威去证明为什么学习是重要的,而计算机只会削弱这一点。

4. 评价,标准化考试评价方式限制了计算机改变学校的方式。

标准化考试都会强化一种信念,就是教育应该关乎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完成一项研究或项目。计算机能够开创性应用于诸如深入研究或完成创新项目中,但在课程中却没有太大空间,不过是将线下的形式搬到了线上,学生在计算机上不断练习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须的技能,而不是创新型地学习或者用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花费自己的时间。这与新技术最擅长促进的学习方式是背道而驰的。

学校文化中深深镶嵌着这样一种理念:学生应该阅读、聆听和吸收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大量事实、概念、程序、理论、信念、技术作品和科学创造。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一个能理解和欣赏人类历史上这些伟大智力产品的人。这种学习观来源于博雅教育。

相较之下,技术孕育的教育是一种更强调动手能力的基于活动的教育。计算机具有高度交互性,给学习者提供了五花八门的工具去完成有意义的任务。因此,和学校教育中弥漫的“文化知识的同化”教育观相比,他们更符合“做中学”的教育观。

这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冲突,因为把所积累的文化智慧嵌人交互性的学习环境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并非是天作之合。因此,技术有可能把教育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引向制品的设计和建构,以及对复杂问题和情境的分析。这是一种与当前盛行的学校教育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观。

学校自然的是按需备用(just-in-case)的学习,而技术鼓励的是即时(just-in-time)学习。学校系统并不能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学习技术提供了一些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并使得学习内容更有活力的方向。现代学校的核心课程仍然根植于中世纪的三艺,包括逻辑、语法和修辞,以及四学科,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随后,学校增加了一些课程,如历史、地理和科学,但是基本的课程组织仍反映了其历史积淀。新技资源明确影响什么是重要学习内容的有两个领域:交际与数学。新技术提供有趣的方式,在基础素养和实用素养之间进行过渡。

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教育的过渡,一个从学校教育转变为新技术所领导的新式教育。在这种新式教育下,我们需要有一种教育愿景,即让所有人能够获得各种新的教育资源,每个小孩都应该有这样一台机器,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当前的趋势是这些资源对于富人来说唾手可得,却将大多数人抛在后边。

**贺拉斯·曼曾预言教育可以为每个人提供道路以成为精英。**普及型学校教育构成了今天中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但新技术的兴起、私有化,收入愈发不平等的现象正在破坏这种愿景。在这场潮流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机会去获得教育资源,这至关重要。